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023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不仅是给云南大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给云南所有高校提出的要求和嘱托。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边疆省份,是全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云南考察时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并要求云南“要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完成这一任务,云南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必须有所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当前,云南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青少年是各种敌对势力跟我们争夺人心的主要对象。例如,一些境外宗教组织以高校为重点开展渗透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云南各高校大学生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包括了各个民族,影响同学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复杂多样。各民族学生从小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风俗、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大家相聚在大学校园里,同吃同住同学习,只有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使他们深刻认识“四个与共”,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才能更好地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而促进校园和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和谐、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力量。回顾云南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各族人民历史性地摆脱了贫困,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云南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生动实践和最有力的见证。每一个大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大学生是党和政府联系每一个小家庭、联系各族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力量。在校期间,加强大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一批批忠诚党的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可以通过学生向身边人讲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云南故事,从而实现云南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入青春力量。

第三,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之力。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云南高校教师,有义务向学生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深化认识中提升理论水平,切实把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更加珍惜当下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懂得珍惜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云南各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挑战。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讲,学校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存在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够的问题。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很多学校还没有形成专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对于全面、系统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缺乏统一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情况、学生的培养效果会有一定影响。二是教学内容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在教学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中会涉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其他专业课很少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力度还不够。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讲,部分教师还存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情况。就教师而言,本身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了解和掌握不深、不透、不牢,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够,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三、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因此,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必须全力以赴、有所作为。学校、教师、学生都要共同发力,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

第一,学校要专门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在学科建设或课程设置上,组建专门团队,聘请学科带头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有规划、有系统、有组织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产出重大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重大影响。

第二,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和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全局来开展各项工作。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加强思政课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入五门思政课内容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找准切入点,顺其自然、浑然天成地进行有机融入,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除此之外,其他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关联点,积极挖掘和探讨育人元素,在专业课中有机地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

第三,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教育就是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广大教师要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学生之前,要自己先主动学、主动接受教育,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研究,认真扎实储备关于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和理论研讨,做好科学研究,提高理论水平,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创新工作方法。云南高校教师要保证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深、讲透、讲活,向学生讲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和给云南大学贺信等真实、生动的故事。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为今后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在各个岗位上发挥民族团结、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第四,加强宣传工作,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在校园公共场所如教室、黑板报、走廊、橱窗、宿舍、食堂等地方加大宣传,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教育,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展演等,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学校各大宣传口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运用微信、QQ、校园广播、电子屏、学校微博、公众号、学习教育平台等渠道,把一些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政策、学术成果和思想动态等传达给学生。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倡导全体同学关注一些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公众号和APP,如“国家民委”“道中华”“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通过手机和网络推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营造学习气氛,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自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五,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渠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云南有很多红色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回乡开展实地调研,如“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民族民情民生”活动等,提前布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用所学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进而能在实践中更加认同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真正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常态化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各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提高思想认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贯穿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过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切实为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bat365在线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4年第9期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