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上午,bat365在线平台基础医学院2024年第二期强基论坛在学术交流中心第二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共邀请国内4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中南大学熊炜教授、武汉大学卿国良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曾文教授以及东北林业大学杨仕隆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南大学熊炜教授以“槟榔相关口腔鳞癌及其肿瘤微环境的空间转录组和空间代谢组学特征”为题,围绕槟榔相关口腔鳞癌(OSCC)及其肿瘤微环境的空间转录组和空间代谢组学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着重阐述了OSCC中ISC-pEMT-CAF(间充质干细胞-部分上皮间质转化-成纤维细胞活化)的时空演进模式、OSCC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及细胞间互作模式,强调了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重要作用。熊炜教授指出,多胺代谢活跃是OSF(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相关OSCC的代谢标志,这一发现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武汉大学卿国良教授以“基于PROTAC技术开发新型抗肿瘤代谢抑制剂”为题,介绍了肿瘤的标志性特征,包括细胞增殖失控、代谢重编程等。着重讲解了代谢重编程如何调控细胞增殖,以及如何通过寻找肿瘤特异性代谢弱点来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卿国良教授详细阐述了MYC-SEC复合体在驱动转录延伸放大促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MYC如何调控NOX4-ROS和PLK1-NUDT1通路稳态平衡。这些发现为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卿国良教授指出,PROTAC技术为“不可成药”靶点如RAS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打破了传统药物研发的局限性。
陆军军医大学曾文教授以“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与血管+”为题,强调血管重建在战救中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小口径工程血管全要素仿生构建的关键技术,包括抗血栓、内皮化和神经平滑肌重建等。此外,她还介绍了超声响应型纳米系统在动物血栓模型中的诊疗一体效果评价,展示了该技术在血管诊疗领域的潜力。针对目前内皮种子细胞存在的血液动力学和适应性问题,曾文教授分享了人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发现,人iPS来源的内皮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亚群,为工程血管的构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曾文教授指出,不同功能亚群种子细胞移植后会影响工程小动脉的通畅率,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东北林业大学杨仕隆教授以“温度门控离子通道与动物生存策略”为题,围绕温度与动物生存适应的关系,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杨仕隆教授首先提出了科学问题:温度如何影响动物的生存适应,接着,他详细阐述了温度对动物生存策略的多个影响方面。在“产生”温度部分,杨仕隆教授介绍了产毒动物如何通过特殊机制产生灼烧感来应对环境;在“响应”温度部分,深入介绍了动物如何通过关键分子机理适应生境温度的变化。随后,杨仕隆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动物如何“运用温度”,他分别阐述了自然界中的光热效应、不基于感光受体的感光行为、依赖酸性的热敏感受体以及BRTNaC1的酸性依赖机理,这些机制均展示了动物如何巧妙利用温度变化。此外,杨教授还介绍了动物的新型温度敏感受体,这些受体在动物的生存策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会师生深入研讨交流,四位教授的精彩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的热情。强基论坛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我校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