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阶段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完善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两大任务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完善自我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宽,包括自我认知、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团队合作、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身心健康等,其重点是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大学,我们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如何获取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如何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让自己做一个自知、自信的人,做一个快乐向上的人,做一个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人,做一个拥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拥有幸福人生的人。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的人,是寂寞的;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的人,是危险的;只有超强的推理能力却不了解自己的人,是迷惘的。明确的目标、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懈的努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筑造幸福人生的基础。通过培养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最终能成为幸福的进取者、美好生活的享受者。

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障碍 (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而且是指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这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方面)。从内部状况来说,心理健康的个体,各种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因而主观上痛苦较少,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的衡量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它不像人的身体健康那样有着具体、精确的生理指标,比如脉搏次数、体温高低等,所以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那么容易,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在心理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说法。
    
    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供同学们理解和思考: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项标准: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提出心理健康者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有7项:积极的自我观念;对现实有正确的觉知能力;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在,吸取经验,筹划未来;能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许又新提出了心理健康的3项标准:一是体验标准。这是以个人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标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二是操作标准。这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比如反应的灵敏性、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良好的记忆;社会效率包括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和谐。三是发展标准。前两个标准主要考查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则着眼于一个人向较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最好把这3条标准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根据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都是从智力水平、情绪状态、意志品质、行为表现、人格特征等方面来做出界定的。



内容来源:《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