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可或缺的健康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弗吉尼亚·萨提亚曾说过,每天4个拥抱是生存的根本,每天8个拥抱让我们精力充沛,每天12个拥抱帮助我们健康成长。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拥抱除了让我们有安全和被爱的感觉外,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健康催化剂。
你会拥抱吗?
“爸爸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时,我会高兴地跳起来拥抱他们。”被记者问到会不会拥抱别人时,10岁的小莉回答道,“爸爸妈妈很少主动拥抱我,但在我撒娇的时候会抱抱我。”
“长大后好像就没拥抱过爸妈,因为感觉这种亲密的举动很别扭。”24岁的白领晓玲笑着跟记者说,“今年母亲节时,我抱了一下妈妈,还顺便说了句我爱你。她愣了几秒后,用一副嫌弃的表情开玩笑说‘还不如给我卡里打点钱’。”
“当然会拥抱啦!”一对情侣接受采访时说,“拥抱对方时感到很幸福、很温暖,不想松开。希望时间停止在这一刻。”
“抱一抱,说句我爱你,是没用的。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比较含蓄,我们的感情体现在为对方的付出上。孔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才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态度。”一位老爷爷告诉记者,“我对子女比较严肃,除了大女儿出嫁那天抱过她,就再也没有拥抱过。”
从《生命时报》记者在街头的随机采访看,多数人没有拥抱他人的习惯,特别是中老年人。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人觉得拥抱能够表达爱,但只有8%的人当天曾与爱人、朋友拥抱过。更惊人的是,四成网友不记得上一次拥抱的时间。这些数字清晰地揭示了国人在表达感情时的“身体失语”。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刘兴华表示,我们每天和很多人接触,却恰恰缺乏最原始的“身体接触”。在社交软件上,人们能轻易给不熟络的人发送“抱抱”的表情。将感情隐藏在网络背后,无疑是人与人沟通的一大障碍。
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表示,国人不爱拥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历史习惯有关。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但在国人的习惯里,很少会用拥抱表达感情。特别是老一辈,从前很少和人拥抱,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觉得拥抱是一件很别扭的事。二是与文化习俗有关。外国人性格奔放,喜欢用亲吻和拥抱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敛,更多的时候愿意把情感藏在内心。这属于文化差异,无可厚非。
拥抱有益身心健康
拥抱似乎是动物的天性。张侃告诉记者,发展心理学曾有一项著名实验,即设计两只假母猴,一个是“金属母猴”,仅胸前有橡皮奶头,幼猴可从这里喝到乳汁。另一个是“布母猴”,身体外有一层柔软的绒布。幼猴可自己选择接近哪一个“母亲”。结果幼猴大部分时间依偎在“布母猴”身旁,仅在饥饿时才跑到“金属母猴”处进食。这一实验结果被称为“爱的发现”,幼猴对满足自己生理需要的“母亲”并没有表现出依恋,而是更喜欢可以抱着的“布母猴”。拥抱不仅是一种表达爱和依恋的方式,还能愉悦身心、增强幸福感等。
消除沮丧。刘兴华告诉记者,当我们拥抱某人时,会释放后叶催产素(也被称为“拥抱荷尔蒙”),它会让人感到愉悦、内心温暖。这种化学物质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美国迪堡大学心理学家马特·赫滕斯坦说:“后叶催产素是一种神经肽,它会提高人的贡献感、信任感。”
降低血压。西班牙老年保健专家阿尔维托研究发现,拥抱会动用多个感觉器官,视觉、触觉、手臂的运动都能激活大脑的兴奋细胞,最明显的作用是降低血压和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恐惧。拥抱及身体触摸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死亡的恐惧。研究发现,不仅是人与人拥抱,即使抱着玩具熊等物体,也能舒缓恐惧感。刘兴华指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晚上独自睡觉时,喜欢抱着毛绒玩具。
驱散孤独。孤独感会让老年人增加压力,从而引发健康问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基科·特格莱泽说:“年纪越大,身体越脆弱,拥抱及身体接触对健康就越重要。”刘兴华表示,拥抱可以拉近与他人的关系,减少孤独感。
缓解压力。拥抱时,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马上降低。父母经常拥抱孩子,能够缓解孩子的压力,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美国埃默里大学对老鼠做的一项研究发现,触摸能减轻压力,尤其在生命早期。人类也有这种情况,孩子们处理压力的方式与先天能力及后天培养都有关。
让人年轻。拥抱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十分有益。阿尔维托研究发现,每天拥抱4次以上的老人,健康指数比4次以下的要好,身体更年轻。在他看来,拥抱堪比天然补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也证实,经常与爱人拥抱有益心脏健康。
怀着爱意拥抱吧
拥抱看似简单,却是一门大学问。拥抱不是单向的情感输出,而是两人之间的互动。张侃强调:“与人拥抱必须怀着友爱、尊重的心理,在得到对方的应允后才可进行。”生活中,当别人想要拥抱你时,不要直接漠然拒绝对方张开的双臂。在你想要拥抱别人时,不妨先征求一下对方的同意,问一句“我可以拥抱你吗?”同时,还应注意拥抱的方式和场合,怀着爱意去拥抱他人,一定也能得到爱的回应。